感悟《鹊华秋色图》三重境界

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2023-08-18 17:14:56

济水之南,自古风流。

特别是齐烟九点中的鹊华二山,备受文人墨客诗词点赞,就连诗仙李白都在这里泛舟入道。元代词人元好问曾经感叹“诗在鹊山烟雨中”“有心长作济南人”。元代大家赵孟頫更是用一幅传世佳作《鹊华秋色图》,绘就田园山水,遣怀故土乡愁,留住心中桃源。

第一重:济南版的《富春山居图》


(相关资料图)

《鹊华秋色图》是赵孟頫为友人周密所作。两宋战乱之际,周密先人南渡,流寓吴兴。周密对自己未曾到过的家乡充满向往,自号华不注山人,而赵孟頫在元世祖在位(1292-1295)年间,任济南路总管府事,饱览齐州胜色。“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”,且赵孟頫字画双绝名动天下,应周密之请,一幅慰藉友人思乡之情的《鹊华秋色图》由此问世。

《鹊华秋色图》的由来寄托着道不尽的乡愁离绪,其身世传承更是曲折。周密去世后,这幅画作流传民间,先后被文徵明、董其昌、纳兰性德、高士奇等名仕收藏,后被献给宫廷,被乾隆皇帝视若珍宝。这幅画也因此从江南湖州,一路北上,进入北京。1931年故宫文物为躲避战火南迁,跨数省颠沛流离十几年之后,于1949年回到南京。新中国成立前,随着国民党退守台湾,《鹊华秋色图》也被带至海峡对岸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正如大陆和台湾各持一半《富春山居图》,绘就济南山水的《鹊华秋色图》也在海峡的另一边,成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文脉见证和血脉象征。

第二重:田园版的《清明上河图》

1748年,乾隆皇帝携皇后游历济南大明湖时登高北望,对眼前景色似曾相识,转念一想便恍然大悟,眼前正是自己珍藏的《鹊华秋色图》中所描绘的景色。大喜之余,当即命人从北京皇宫千里取画,对照实地实景,尽情揣摩画意,叹曰“始信笔灵合地灵,当前印证得神髓。”成就了《鹊华秋色图》这幅古画和故乡济南跨越数百年时空的一次邂逅。

《鹊华秋色图》给了乾隆皇帝一个惊喜,也留给我们一个惊喜。这是一幅以实景为题材的山水作品,有确切纪年,有创作缘由,描绘的鹊山、华不注山都保存至今,是古代画家创作过程的完整个案,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上比较少见。

画中所描绘的景象,华山单椒尖立、鹊山翠屏横陈,如今仍能实地看到。中间在一片辽阔的泽地与河水之间,古木成林、舟楫往还、草屋茅舍、芦荻红树,描绘的是八百年前大清河时期的湿地风光和生活景象,因此,这幅画也堪称济南田园版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1855年黄河夺济水故道入海后,这幅生态风光也随之付诸东流,好在我们有《鹊华秋色图》。

第三重:济水畔的《桃花源记》

赵孟頫在创作《鹊华秋色图》时,不仅为周密绘出了家乡的山水,也为自己描绘了一处精神田园。

赵孟頫身为宋太祖十一世孙,以旧宋宗室的身份仕元,当时被很多宋室遗族所不解。当时元朝政权已经稳固,而赵孟頫天资聪敏,受治国齐家平天下理念熏陶,自己也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理想抱负。避而不出固然可以守住名节,但才华埋没不能造福黎民百姓也非所愿。怀着矛盾的心理,赵孟頫最终接受元朝的入朝邀请,仕途颇有政绩,特别是在济南期间,简政务、慎刑律,兴教助学、泽被一方。尽管如此,这种矛盾的心理依旧难以摆脱,他在《初到济南》中写道:“官府簿书何日了,田园归计有时成。道逢黄发惊相问,只恐斯人是伏生。”

心理上的纠结难以摆脱,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寄托。细看《鹊华秋色图》,共有五翁放船溪流,或撑篙、或撒网、或收网……渔家睡卧秋色,抖蓑而归的安逸散落于画面边边隅隅。画中展现了一派简朴宁静的气象,一个与世无争的田园,和如同仙境的桃花源情境融为一体,传递出渴望远离世俗烦嚣喧闹、甘愿重过村夫渔叟生活的意愿,表达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诉求和理想境界。由此可见,赵孟頫的《鹊华秋色图》不仅是画给周密的,其实也是画给自己的,以墨为寄,诉隐逸之思。

如今,赵孟頫所绘的这片山水之畔正在崛起一座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。伴随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建设,一幅现代版《鹊华秋色图》正在徐徐展开……(来源:济南宣传)

标签:

广告

Copyright ?   2015-2022 时代商场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  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